2)第805章 三迁_三国:汉中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我国还当以固守为上,不可轻举妄动,若中军覆没,我国则是危矣!”

  打仗不仅是需要兵员,还需要物资甲胄。经过曹爽的败家,即便曹魏有天下富裕的河南、河北二地,短期内也难以维续军资供给军队作战。若要强行动兵的话,唯有中军可用,可是中军一旦兵败,曹魏离灭国就不远了。

  曹爽脸色微有不悦,问道:“若不能反制西贼,邺城恐是难宁也!”

  邓飏沉吟半响,说道:“启禀大将军,朝廷位于邺城,毗邻贼兵,或有兵灾之难,我等不如迁都临淄,以求中枢稳固,免除兵灾之难。”

  曹爽脸上表情颇有意动,但碍于身份,暂未发言。

  “什么?”司空高柔闻言,猛地起身,反对说道:“大将军,迁都之事还当三思而行,岂是邓飏所言如此简单。孟子曰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今世因国都毗邻国境,迁至临淄,以求一朝之安乐。得乎安乐,当是亡也。”

  邓飏反驳说道:“高君之言亦有偏颇,君子不居危墙之下,国都岂能居于险地之中。若贼兵东入上党,兵锋直逼国都,我大魏岂不危矣。不如迁于临淄,避其锋芒,以我大魏国之力,抵御蜀贼,积蓄十年,自当恢复国力。”

  高柔连连摇头,说道:“以我国形势,处于忧患之下,或可抵御西贼;若迁至临淄,却未必能够抵挡西贼。……且临淄偏居东方,难以策应河北、河南战事。”

  高柔前半句话说得甚是隐晦,影射了当前曹魏的国情。目前曹魏在曹爽的治理下反复折腾,若无蜀汉在外,估计还会大折腾。迁都到临淄,远离边境,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。

  “利弊之语而已,以晏之见。临淄背有乌山,东临淄河,易守难攻,人口茂盛。若迁至临淄,我等可引青徐兵马逆黄河,西援洛邑、上党,且中枢安稳,不易乐哉!”何晏说道。

  沉默半响的司马懿,慢慢悠悠地说道:“大将军,可知泗水不流否?”

  曹爽愣了愣,他怎么知道泗水为啥不流,他又不是徐州人。

  司马懿见这些小辈不知他们爷爷曹操干的好事,只得隐晦说道:“武皇帝兵入徐州,泗水为之不流,鸡犬亦尽,墟邑无复行人。杀戮过盛,恐已伤徐州士民之心。冀州、兖州乃我大魏龙兴之地,以此为基,方可制衡中原。”

  司马懿对曹爽颇是无语,青州的割据势力,直到曹丕上位才解决好。至于被曹操俘虏的百万青州黄巾,不是安置在青州,而是安置在兖州。

  曹操之所以屠城徐州,有部分的原因乃是曹操俘虏了百万黄巾人口,这些人口可都是要吃饭的。那时候曹操的选择只有三个,不是向袁绍借粮,便是留下自己喂得起的数目,以及向他人劫掠,以来供养这些百万黄巾。

  最后曹操做出了第三个选择,收编黄巾军,然后继续带着他们打劫吃饭。向东进攻徐州,屠了徐州数十万百姓,掠夺其粮草。也就是说老曹家对那些百万黄巾可是有活命之恩,对徐州百姓有不共戴天之仇。

  曹爽脸色微红,说实话他确实有迁都的想法,要不然也会让邓飏等人替出来了,毕竟邺城临近前线,中枢人心惶惶他也有害怕之感,若迁到临淄会给众人带去安全感,他也能更好地掌握朝政。

  曹爽轻咳一声,说道:“迁都之议延后再提,今下贼兵猖獗,还需制衡,不知如何对之?”

  “大将军,往河内、上党、洛邑派增兵马,修缮城墙,积蓄粮草。迁边境百姓至内地州郡,以守为上,非大兵不与贼兵作战。”桓范建议道。

  “可从大司农所言!”

  众人散去之后,司马懿与高柔、蒋济等人缓缓出殿。

  高柔叹了口气,说道:“太傅,大将军迁都临淄,乃为避难。今十年间,国都若三迁,举国官吏,必然人心惶恐,我大魏根基将乱也!我等还需以邺城为都,自保朝纲稳固。”

  曹爽等人迁都临淄,只考虑到了中枢稳固问题,却没看到地方上官吏。看着中央频繁变更国都,只会加深他们的不安。

  司马懿拍了拍高柔的肩膀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暂且忍忍,我等自当努力为之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