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52章 迁民_三国:汉中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民之事,蒋卿督之。”

  路上,廖立念起一事,低声说道:“太史令为国著史,可有记载立之言语?”

  “饰之?”谯周闻言,直接否决说道:“君亦知晓某乃为国记事,为人饰之断不可行。”

  “不能!”

  刘禅听着关兴之语,不由瞠目结舌,他还是第一次见给自己下刀子割肉的人。这些元老士族因背靠大汉,其名下的田亩土地、仆人门客不少。然而刘禅这次不太想搞这些元从,毕竟他们于大汉建国有功,不过没想到关兴领头革了自己的命,如果让这些元老子弟听闻,岂不是想杀关兴的心都有人。

  刘禅还是仁德爱民,除了逼迫士族迁往长安外,对于三辅籍贯的百姓还是看其意愿如何,采用利益引诱作为手段。毕竟关中除了缺人之外,最多的就是田亩。当初诸葛亮疏通的郑白渠,其所灌溉的田亩,至今有些田亩还未有人耕种。

  “哈哈!”

  说完,廖立揽着谯周的手臂入殿。

  走了半晌,廖立说道:“此事,君能不载否?”

  待蒋琬讲完之后,关兴补充说道:“启禀陛下,臣以为随陛下入巴蜀元老,籍贯非荆、湘二州者亦可迁往长安,如臣之关氏、桓侯张氏、比侯麋氏、怀侯孙氏、威侯马氏、贞勇侯赵氏、忠武公诸葛氏等元从大臣子弟。”

  蒋琬合上巾帛,答道:“臣以为安国之策,端是可行。另置行新宫,外建新城墙。待天下太平或中原一统之时,可择新地另建长安城,以示我大汉声望。”

  刘禅微微颔首,继续说道:“迁都方略已定,迁都时间已有。然朕忧长安百姓不足,难以供养京师,故欲迁百姓至长安。卿为司徒,秉持国政,了解国事,卿以为当迁多少百姓或是如何迁之?”

  这些人在刘焉时期就入蜀,在蜀地盘踞多年,已经扎下根基来了。如果将他们以及三辅百姓迁回关中,关中缺乏人口的问题,自然也就逐渐解决。而且将他们迁至长安或者关中,其阻力也是最小的。

  关兴摇了摇头,拱手说道:“陛下,今迁都事关大汉国运,元老之臣必须随之。如我大汉元老之臣不奉诏领命,其余三辅或中原士族其将非议。我大汉当行雷霆手段,迁元老子弟入长安,以为效仿之样,方可令其余之人无话可说。”

  “可否饰之一二?”廖立试探问道。

  刘禅将关兴的宫城营造方案让人送到蒋琬面前,问道:“蒋卿,迁都方略已有,朕欲在明岁秋冬之季迁往长安,不知卿以为如何?”

  此问之后,二人分道扬镳。谯周履行自己作为太史令的职责,廖立则是继续为刘禅整理奏疏。

  廖立:

  《汉纪·蒋费董廖吕传》:“立欲饰言行,故问谯周,周言:“某职当载笔,记录国事,当以公正,岂能饰之?’立又问:‘此问能不载否?’周答:‘不可’。”

  说着,并让关兴给蒋琬再详细介绍一遍。蒋琬看着巾帛上的内容,听着关兴的讲述,已对迁都方案有了大体上的了解。

  “如此便好!”

  董卓乱政加上郭李之乱,整个司隶乱成一锅粥,大量的百姓、士人涌入巴蜀。蜀汉国内除了耳熟能详的法正、孟达、庞羲外,还有射氏兄弟、上官胜、郤揖、裴俊等大大小小的北方司隶士人。

  “诺!”

  当然迁民的手段还不至这些,刘禅已经命费祎挑选益州内关中或北方籍贯的将士,尽可能地用利益以及前程来劝说这些将士举家随往长安,当然亦有些许的命令性质。

  可以这么说,此次迁都刘禅根据他们受大汉恩德多少来决定他们迁都的优先性,如在大汉任官的三辅、中原士族他们是必须要迁到长安居住,大汉会赏赐田宅,以来安顿他们。

  其次是士卒,他们作为大汉军队,享受军功制,让他们迁往长安是属于半强制性质。最后便是三辅百姓,他们从大汉身上索取的恩典很少,反而是大汉从他们身上压榨,对于大汉采取的利诱政策。

  至于为何如此安排也很简单,刘禅不希望因为百姓好欺负,就可以肆无忌惮对他们进行压榨,他亦有怜悯之心。而且就迁都换地居住而言,那些二代、富贵人家或许也会受到影响,但他们受到的影响却没有比普通百姓大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