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76章 水利_三国:汉中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方不同而另议。

  刘禅细看下来没有问题,提起笔在上面批阅。只有刘禅的盖章同意,鲁芝的计划才能推行,否则即便有蒋琬的同意,也无法推行。

  至于为何,则是涉及到了早些年颁布的《田亩水利法》,兴修水利这种工程因地方层级不同而有区别。

  乡亭级别的水利设施,需要县的同意,县需要向郡报备,郡要向州备案。

  县级别的水利设施,需要郡的同意,向州报备,州向尚书台备案。

  郡级别的水利设施,需要州的同意,向尚书台报备,尚书台向刘禅汇报。

  州级别的水利设施,由尚书台初次审批后,后面必须要有刘禅的同意,才能推行下去。

  其中被报备一方,可以直接驳回报备方的报告。如乡亭级别的水利设施,县同意了,但郡没同意,县就无法实施。当然郡必须给予书面意见,方才可行,郡三次不批,县可越级向州申请……

  诸如以上,便是大汉《田亩水利法》的手续流程,刘禅在当初草拟时,便十分注意地方官吏会因政绩而大兴无用基建,导致百姓疲倦,荒废农事。因此特意对审批手续上进行层层把关,让《田亩水利法》带来的弊端降到最低。

  批阅完后,刘禅把奏疏交给张绍,说道:“季兴,此疏可行,让蒋尚书再阅,若无异议,让鲁荆州实行即可。”

  “诺!”挺着大肚子的张绍上前接过奏疏。

  不过,张绍还递上一份奏疏,说道:“启禀陛下,京兆尹颜斐在任病故,今京兆尹空缺,故蒋尚书问之。”

  “颜斐?”这一名字,直接把刘禅带回了三四年前平定关中那时。一个爱民如子的老头,倔的可爱,当世少见。

  念及于此,刘禅不由叹了口气,近些年病故的人越来越多,这让他都有些麻木了。他虽是初降之人,但这个老头品性,实属让刘禅喜欢,要不然也不至于委任他为京兆尹了。

  刘禅沉吟良久,说道:“颜斐乃是爱民之人,京兆之所以复兴,其功勋卓著。从大汉出资将其功名勒于石碑之上,朕要署字于其上,立于长安城外,以颂其德。”

  东汉时期,重视石碑风行。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,勒石燕然,以为刻石记功。但在郡县之内,有功绩的郡守或是县长去世,受其蒙恩的人会出资为其树碑记功。如汉末李儒曾出资为敦煌人,郃阳令曹全立碑。

  刘禅决定出资为颜斐立碑文,并非其为大汉做出了多少贡献,而是单纯为颜斐这个爱民如子的官吏而感到惋惜。没有他,饱经战乱的京兆尹岂能有今日。这样的官吏如果刘禅不去珍惜缅怀,岂不是有损自己的圣明。

  上有所好,下必仿之,希望大汉官吏能像颜斐学习。

  顿了顿,刘禅感叹说道:“我大汉能迁都于长安,皆赖颜卿恩德也。”

  张绍闻言,拱手说道:“陛下,既然如此,不如让蒋尚书及朝中重臣也出资些许,并署名其上。”

  刘禅摆了摆手,说道:“不必如此,此举过于造作了。朕属其上,若有百姓愿附,亦可从之,不必阻拦。”

  “诺!”

  “至于后继之人,蒋尚书可有人选?”刘禅问道。

  “蒋尚书以为扶风太守庞林可任京兆尹。”张绍答道。

  “庞林?”

  刘禅沉吟许久,大汉如今不缺人,缺的是能做事的干吏,特别是新辟荆州后,人手更是着急。

  至于庞林的话,从其近些年在关中任职来看,政绩不错,让他接任颜斐也不是不可。

  “可,让庞林继任京兆尹。”刘禅说道:“令其多向颜斐学习,大汉迁都不远矣!”

  “诺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