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68章 南政_三国:汉中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发展。

  而且大汉也不断介入到南中的蛮夷社会,通过授封王、侯、邑侯和邑长,赐予一定的信物,教授蛮夷先进的工具及文化。

  在此之下,大汉收取赋税的对象从汉人、大姓,延伸至濮、叟等少数民族。而且少数民族纳赋的性质,已不是封建王朝向边疆民族收取少量的象征性贡品,而是实打实能为大汉增加军粮和国库收入的官税。

  当然,大汉带去秩序、文明,当然也带去了剥削,大汉由于常年向中原用兵,向南中抽调大批汉蛮丁壮参军,减少了不少壮劳力,也会形成与诸夷的紧张关系。

  只能说大汉不是圣人,有所予,必有所求。教化蛮夷,传授先进工具,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南蛮上缴赋税,用来充实国库。毕竟落后的蛮族,再榨干也榨不出什么,不如教会他们一些东西,让他们产出更多的物品,也便于大汉收取更多的赋税。

  刘禅抿着茶盏,说道:“治理南人,当不同与汉地相同。不过切记一点,大姓、诸夷虽可用,但亦需防止其做大,分而建之,实乃上上之策。”

  “诺!”

  南中的社会情况与汉地不一样,南中在大汉统治之前,那就是奴隶社会,甚至还存在着母系部落,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的祖宗结构。

  大汉不可能一下把他们由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,而且凭借着云贵山区的地势,大汉想做也做不到。

  需要因时而议,大汉尽可能的在平原或是河谷地区教化蛮夷,让他们学会汉人的农耕,离不开土地,使他们定居。同时允许或是默认,那些地方上的汉人大姓,或王、侯、邑侯这些人的权利,让他们能缴纳赋税,服从大汉诏令即可。

  也就是说要在南中同时推行封建地主制及封建领主制,在汉少而夷众的情况下,大汉官府团结汉人大姓(领主)以及忠于大汉的蛮夷部落,才能有效的治理南中。

  在数百年之后,在恰当之时,便可通过军事手段,分化这些蛮夷百姓。如推行改土归流政策,改土官为流官,彻底的将这块土地纳入华夏版图。

  顿了顿,刘禅问道:“南中所产铜、盐如何?”

  大汉在南中除了耕牛、战马外,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物品就是铜,需要尽可能保证铜产量的稳定。

  “启禀陛下,越嶲所出铜矿正常,当地太守以粮、帛为物,常募周边蛮夷下山务工。至于盐池,我南中多次征讨占据盐池的蛮夷,并置长史管理,以售卖于南中汉蛮。”马忠说道。

  在打通牦牛道后,越嶲郡产出的铜矿就直接在郡治邛都冶炼成器,然后售卖给南中。大部分的铜料则是运至成都,锻造成值百钱,又从成都发出。

  刘禅迟疑半响,问了一个此次谈话最为核心的问题,说道:“以德信之见,南中可划为一州否?”

  闻言,马忠皱眉思考,说道:“以目前为之,若设一州,还需军政一统,便于应对南中局势。若效汉地设州,又以军、政分权,骤然而言,恐是难行。”

  顿了顿,马忠继续说道:“若是按户口而言,南中有七万余户,设州足矣!”

  “可!朕知也。”刘禅若有所思的说道:“南中之事,还需卿操之。今若远征交州,有何所求,卿可一并言之。”

  马忠沉吟少许,说道:“陛下,臣若征交州,南中还需除王伉外,还需一人辅佐王伉理事,以免南中不宁。”

  “张表如何?此人仪表威重,举止风度,乃张松之子,入南中佐王伉,应是可行。由王伉督之,若是不可朕再调换他人南下。”刘禅说道。

  “诺!”

  (三更结束,求票,求订阅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