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二百六十三 贯穿古今的国风!_巨星从铁锅炖自己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正正好的天色,也是时候......《笔墨登场》了!

  李文音的速度很快,来到台后视线盲区,短暂的换场后,黑色的武者劲装被工作人员一撕,内衬所穿的,正是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。

  甚至就连鞋子都很细心的换成了老北京的帆布鞋。

  清澈透亮的老京腔,爽朗的大笑,电子合成的三弦,轻轻点缀的古筝,浓浓的京韵油然而出。

  完全不同的时代感,完全不同的国风。

  仿佛割裂了时空。

  三弦,华国民族传统代表性乐器。

  起源于秦朝,而将其发扬光大的,是唐朝。

  霓虹传统乐器中的三味线,便是从三弦演变而来。

  北方大鼓书、苏州评弹,都少不了三弦的韵味,但相比之下,三弦无疑是要冷门的很多,即使是李文音,找出这种三弦音色的电子合成音效,也有些困难。

  轻轻的哼唱中,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高声念白。

  “笔墨~~登场~~~”

  念白,这是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。

  与说唱类似,它是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,将语言戏剧化、音乐化。

  一般来说,念白经常会在戏曲中,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、陪衬、对比。

  从血染杀气的古战场,再到身不由己的江湖。

  这一刻,贯穿了古今,又带领观众们来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北京!

  “鼓楼外的小院门口有个门墩儿~

  我成天~骑在上面舔着红果儿冰棍儿~”

  那京城东城区的鼓楼,古韵的建筑,门口的石狮子,一幅幅画面感瞬间袭来。

  小孩子骑在门口的木墩上,舔着红色的山楂冰棍。

  明明是在魔都,却仿佛置身于京都的老城墙之间。

  “爷爷说看你也没事儿~

  不如来家里~我教你~写写大字儿~

  一进院儿就闻见一德阁的墨汁儿~”

  李文音笑着,手轻轻向着侧方的舞台一挥。

  一身灰色中山装的老者,慈爱的笑着,领着自己的小孙子,来到了书案的旁边。

  将小孙子抱到高高的椅子上面,向着砚中倾倒着一墨水。

  “门廊上藤蔓之间~藏着一对儿葫芦儿~

  红木案上成堆的是王羲之的拓本儿~”

  李文音走向侧方的舞台,唱腔柔和清澈,温暖的微笑着,指着立架上一对儿葫芦,缓缓走到书案旁边,拿起了书案上的拓本翻看。

  放下拓本,拿起了装着狼毫的青花瓷笔筒仔细端详,像极了当年老北京人最热衷的捡漏。

  动乱的年代,珍宝散落于民间各地,当平稳下来后,谁也不知道谁手里的究竟是哪个宝贝。

  于是,老北京人们便开始淘起了古董文玩,捡漏也成为了一种有趣的体验与文化。

  “青花瓷的笔筒~是康熙年间的玩意儿~

  大伯泡一壶龙井~拉上一段儿胡琴儿~”

  一大一小的演员向着李文音对面方向的舞台看去,一名憨厚可掬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