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三分雕琢七分天成_我的系统不正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《玉玲珑麒麟》、《凤凰》等等,更是在大海豫圆陈列至今。

  这些作品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“,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。

  改开之后,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。

  根艺的创作水平,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。

  一些现代艺术,陈文哲只能借鉴,他想要学习的还是一些古代技术。

  因为现代手艺人可以使用的现代化工具实在是太多了,而只有古人,才只能用纯手工制作。

  对于根据考古发现,古人不仅采用木、玉、骨、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,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。

  而根雕艺术的巅峰,肯定是明清两代。

  明清两代,根雕技艺已趋成熟。

 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,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。

  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、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,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。

  从明代苏市画家仇英绘制的《金古图》、《桃李园图》、《赚兰亭》等画中,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、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。

  明代谢肇淛著的《五杂俎》中记载:“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,盖本于此。”

  这证明吴地当时,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。

  苏市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、笔筒,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。

  20世纪50年代初,苏市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,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。

  苏市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,藏有一件“郎榆花瓶”,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。

  民国时期,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,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,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。

  20世纪70年代末,根艺在我国复苏并发展,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。

  1980年后,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,带动了苏州的“根艺热”,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。

  21世纪以来,近几年,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,产生了一批具有精、细、雅、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。

  如《草枯鹰眼疾》、《寒塘弧影》、《寒梅古瓶》、《绣球》。

  还有另外一些精品,比如《真正像》、《升腾》、《头像》、《风采》,王良的《婆娑弧影》、《临寒独放》等。

  这些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,再有就是盛世出宝物,被我国林科院命名为“古木一号”的《中华圣根》,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。

  《中华圣根》为作者原创,取材于树龄过千年的本土树种——香樟木。

  它直径4米,长6米,体量巨大重达20多吨,纹理纵横交错,木质细腻。

  它自身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香气,寓意辟邪,长寿,吉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