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大雨滂沱,血流漂杵_我的系统不正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百三十,斩杀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。

  俘虏和斩杀的人,如此之多,与“血流漂杵”的记载正可以相互对应。

  当然,这里肯定有夸张的成分,这一点跟阿三那边记载的历史相似。

  只不过,我们的祖上还是不敢想、不敢干,夸张的太轻了。

  人家阿三那边,一次战争,动不动就几千万人参战,甚至一次能杀几十亿人。

  可惜《武成》早已散佚,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这篇珍贵的历史文献,不知道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。

  当然,虽然我们看不到,但古人是看到过的。

  东汉时《武成》尚未散佚,王充就读过《武成》,并做出了十分精当的评论。

  “察《武成》之篇,牧野之战血流漂杵,赤地千里。由此言之,周之取殷,与汉秦一实也,而云取殷易,兵不血刃,美武王之德,增益其实也。”

  改朝换代,往往伴随着大规模战争。

  大规模战争,意味着大规模杀伤,古今一理。

  应当说武王灭商也是如此,只不过因为后世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断神化,才出现了兵不血刃就改朝换代的叙事体系。

  可是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,就会产生“否定之否定”的想法。

  首先,《世俘》对俘虏数量和斩杀人数的记载,一定是做了极大的夸张。

  一战杀伤数十万,只有到了战国中后期,秦统一战争中才出现。

  在此前近一千年的牧野之战时,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,都远远不如战国时期。

  战争的杀伤规模,怎么可能如此巨大?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。

  其次,就算战争杀伤巨大,也不会到“血流漂杵”的程度。

  杵是什么,历来有一定的争议,有人说是盾牌,有人说是春米器具。

  但肯定是某种木制品,而且有一定的体量。

  牧野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原野,要想让木杵漂起,怎么也要几十厘米的水深。

  成年男子身体里的血液,不过五六千毫升,即使是十万人的血液,也不过数百立方米。

  这点血液铺洒在广袤的平原上,不可能产生几十厘米深的积血。

  正如王充所说:“武王伐纣于牧之野,河北地高,壤靡不干燥,兵顿血流,辄燥入土,安得杵浮?”

  既然“血流漂杵”如此不合常理,为什么《武成》会记下“血流漂杵”这样具体生动的细节呢?

  近来有学者重新考察这一问题,提出了新的解释。

  这就是《论“血流漂杵”的历史真相》。

  首先,武王伐纣之时,应当有一场持续性的大雨。

  《国语·周语》载“王以二月癸亥夜阵,未毕而雨”;

  《吕氏春秋》载“天雨,日夜不休,武王疾行不辍”;

  《六韬》载“武王东伐,至于河上,雨甚雷疾”。

  其他典籍中,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。

  综合这些史料,我们可以得知,在牧野之战前后,确实应当有一场大雨,甚至战斗也是冒雨进行的。

  其次,牧野此地,在当时临近黄河,双方军队很可能是临河布阵。

  临河布阵的好处很多,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防止对方从侧翼偷袭。

  在暴雨之中,临河交战,血水被雨水冲入河流。

  因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杀伤,血液将河水染红,也是很可能的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