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_我的系统不正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而小盂鼎是哥哥?

  这对盂鼎的次序,为何会颠倒?

  小盂鼎为何会失去?这些都是有原因的。

  其实,这一切还要从道光三十年,也就是1850年说起。

  当年西陕郿县凤鸣镇的另外一个大财主,名叫宋兆奎。

  这个宋财主饱读诗书,虽然做过南郑县教谕、汉中府教授等等的职务,但都属于芝麻小官。

  他索性就让儿子好好读书,自己一心为商。

  经过多年经营,宋家成了当地最大的财主。

  宋兆奎有钱后,觉得金银等浮财,实在容易散失,不如存上一件可以传家的宝贝,留给子孙后代,更为稳妥。

  正好,眉县常兴镇的李家村有个土财主,要出售大盂鼎。

  他用一车银子,也就估计有3000两,将这件西周的青铜重器,买回到家中。

  这件西周的青铜器就是高101.9厘米,直径是77.8厘米,重153.5千克的大盂鼎。

  更为珍贵的是,里面还有291字的铭文。

  铭文的内容是周康王训诰大臣“盂”,牢记“殷代因酗酒而亡,周代则忌酒而兴”的教训,一定要努力辅左自己治理国家云云……宋兆奎就将其命名为大盂鼎。

  不久之后,那位财主又在发现大盂鼎的土崖下,挖出了更大的一尊青铜鼎。

  宋兆奎得知消息后,不惜重金,又将重500余斤,高110厘米左右,比大盂鼎还要“威勐”的第二尊青铜鼎,买到了家中。

  第二尊更大的青铜鼎,同样是周康王赏赐给大臣“盂”的,那怎么命名?

  总不能叫它老盂鼎,或者叫它超盂鼎吧?

  第二尊青铜鼎虽然体积大,但里面400余字的铭文字体却有些小,它就被宋兆奎,命名为小盂鼎。

  重300左右斤的小鼎,就成了大盂鼎。

  而重500左右斤的大鼎,就成了小盂鼎。

  《木兰诗》中有云,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——套在这里,不说明白,你就分不清哪个鼎大,哪个鼎小。

  一般不了解古董文物的,怎么叫都可以。

  那么,到了现代,为什么这阵错误还没有纠正?

  其实,这里面牵扯到了对于青铜器的命名规则。

  学术界对于有铭文青铜器的命名,有一条基本原则,即器主名+器名。

  如在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着名的墙盘,定名根据便是器主名“墙”、器物是盘。

  多数情况下,器主名前会带有职官或族氏,如墙盘又称史墙盘,就是因为墙在周为史官。

  器主名缺失的情况下,器物便以作器的对象名称命名,如司母戊方鼎,即为庙号为戊的女性先人所做的方鼎。

  然而,考古学者经常能够遇到,同一个器主的不同青铜器,于是学者们便用作器时间来加以区别。

  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

  【我的系统不正经】

  如西周中期的七年趞曹鼎,和十三年趞曹鼎。

  五祀卫鼎和九祀卫鼎!

  西周晚期的四十二年逨鼎,和四十三年逨鼎等。

  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,和它的“兄弟”小盂鼎,就比较奇特。

  前者铭文的纪年是“廿三年”,后者则是“廿五年”,也有学者认为是卅五年。

  那么,根据青铜器定名原则,两器应该分别称作“廿三年盂鼎”和“廿五年盂鼎”。

  要是这么按照年代来计算,还真就是大的大,小的小,没错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