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避坑指南_我的系统不正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真的很不简单。

  其他的官窑器的生产,陈文哲也不是没有见过,比如宣德青花,再远的元青花、五代秘色瓷。

  可是这些,真的跟盛世大宋的官窑器,真的不一样。

  汝窑瓷器的贵,真不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它从开始设计定性,再到制作,每一步都是精挑细选。

  比如瓷石的选择,这一步就会从采石→捡石→洗石→粉碎→过滤→炼泥,总共六步。

  这也算是练泥技能,而这一次的练泥,可比陈文哲原来的练泥,严谨的多,也郑重的多。

  之后手工拉坯,或者模具灌浆成型。

  瓷胚成型之后,就是晾坯→修坯→雕刻→素烧(600°C——800°C)→上釉(玛瑙釉)→上釉坯精修→阴干→装匣钵→高温氧化还原火烧成(1000°C——1400°C)。

  就这么一步步,天青汝瓷就在重还原气氛中,和高温条件下烧成。

  而粉青汝瓷,是在中等还原气氛中和稍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。

  豆绿汝瓷则在轻还原氛中和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。

  了解了这些,陈文哲对于汝窑的制瓷工艺特征,已经变得熟悉无比。

  他也很清楚汝窑的制瓷工艺,其主要包含选料与加工、坯料与釉药的制备、成型和胎体装饰、素烧与施釉、釉烧五个方面。

  可以说,这些工艺,每一步都很重要。

  其他都不说,就比如第一步的选料。

  对于古代的窑工,他们选料只能是从当地挑选合适的矿料。

  而对于陈文哲来说,就比较简单了。

  因为现代科技对于汝窑瓷的研究,已经十分深入。

  加上找到了汝窑旧址,只要在当地挑选适合的瓷土就可以。

  什么是适合的?就是矿物含量跟传世汝窑器相符的就可以。

  选料是汝窑制瓷的第一道工序,选料的对象,包括用于生产汝瓷的制坯原料和制釉原料。

  制坯原料主要为黏土,制釉原料主要为富含钾、钠、硅、铝、钙、镁、铁等元素的矿物。

  选料的主要目的是,找到生产汝窑产品的优质矿源地,以保障后续制瓷工艺的顺利进行。

  比如汝瓷的胎体,瓷化程度不高,胎色发灰,胎体中含有一-定量的显色杂质。

  所以,就算是元素含量大体差不多的矿物,也是有分别的,而且还十分重要。

  根据现代积累的很多实验经验,汝瓷胎体中的显色杂质元素为铁元素,含量超过2%。

  而且汝瓷的坯料中,应含化合态的铁元素。

  由于生产汝瓷所用坯料中,含有一-定的化合态铁元素,其矿物中不可避免的,会含有游离态的单质铁和较大的四氧化三铁等杂质。

  这些杂质的耐火度较低,在高温熔融状态下,会使胎体表面产生塌陷,在釉面留下黑斑,严重影响产品质量。

  从传世汝瓷的釉面和胎体观察可以看出,传世汝瓷釉面铁质黑斑,并不多见,且胎体表面并无明显塌陷。

  这样一来,选择矿物材料,就更加重要。

  如果是其他人,只是在这一点上,就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,来不停的做实验。

  而通过回溯,陈文哲很清楚怎么可以避免这个坑。

  其实,这个很简单,古代人为了保证汝窑产品的品质,生产汝瓷所用的原料,选择的是风化程度高的矿物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p1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